芬兰非物质遗产名录:音乐、马戏、美食无所不包

芬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的做法独树一格,强调合作,与时俱进。芬兰的文化遗产宝库中,既有本国独有的传统优势,也有无人能及的奇趣怪诞,其中的一些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潜质。

芬兰新近编纂完成了《国家活态遗产名录》(National Inventory of Living Heritage)。对于对芬兰稍有了解的人而言,桑拿浴、圣诞老人、芬兰探戈入选是理所当然的,但名录中的其他项目或许就不那么耳熟能详了。

芬兰的马戏文化和考斯蒂宁(Kaustinen)民间弦乐都列入了这份遗产名录。考斯蒂宁是位于赫尔辛基以北450公里处的一座城镇。在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芬兰教育与文化部就是从这份国家名录中遴选报名项目的。

这份名录的编纂方式相当特别,听取了各方面的诸多反馈意见。一开始,芬兰遗产局(Finnish Heritage Agency)就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重要人士组成了非正式专家委员会。

“筛选过程采取了群策群力的方式,这是非常好的。”CircusInfo Finland的传媒官员约翰娜·麦凯拉(Johanna Mäkelä)表示。芬兰遗产局建了一个wiki平台,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推荐可入选名录的项目。这个Wiki平台收到了以五种语言提交的130多份建议书,其中有52个项目最终入选国家名录。

“正如非物质文化本身就是‘活’在人民的互动中的,这个平台也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麦凯拉说,“决策制定因此呈水平式,而不是更常见的自上而下。”

想方设法,包容一切

Artic Ensemble正在表演“Korean Cradle”,这是芬兰马戏团2018年的演出节目之一。
摄影:Jukka Nuutinen

芬兰马戏文化同样有着深厚的共同体意识传统。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所有从业者都学会了相互信赖、相互支持,这已经成为马戏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芬兰拥有很强的青年马戏文化,社会包容是其中的关键。”麦凯拉说道,“所有年龄群体都能参与课程学习,而且这种文化还成了促进特殊群体纳入社会的一种手段,比如移民群体就是其中之一。”

寻求在国家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最终如愿,这一过程更强化了全国各地马戏团体之间的合作。麦凯拉介绍说:“CircusInfo Finland、芬兰马戏团(Sirkus Finlandia)和芬兰艺术促进中心(芬兰语缩写‘Taike’)邀请所有同行代表参与到讨论中来。这一过程令马戏界的各类从业者更加紧密团结,这令人欣慰,而且也让全体受益。”

考斯蒂宁民间弦乐文化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元素。在考斯蒂宁,音乐演奏是社区共同参与的大事,整个村子因此成为一体。

要让一种文化遗产进入名录,集体行动是必要的——无论是马戏文化、民间音乐,或是名录中的任何其他项目,包括从蕾丝编织到玻璃吹塑、从芬兰人与森林的亲密关系到大言不惭的“莱希亚(Laihia)人的吝啬”等等。

列入名录的其他项目还有:桑拿浴、  圣诞平安致辞、民族诗人鲁内贝里Runeberg圣诞夜扫墓的传统;、重新流行起来的草坪游戏“mölkky”人人得以共享土地的每个人的权利圣诞老人的芬兰特色、芬兰探戈野味采摘等等。名录的编纂是持续进行的:上一轮在2017年告一段落,但今后还有再次开放修订的机会,最早将于2019年进行。

从婚礼到音乐节

在考斯蒂宁民乐节上,弦乐演奏家兼音乐教育家毛诺·雅勒维拉(中左)和其他教师引领数百名儿童一同在户外舞台上演奏,大批观众在台下聆听。摄影:Risto Savolainen/考斯蒂宁民乐节

芬兰马戏文化相对年轻,考斯蒂宁民间弦乐却源远流长。

“这种传统的渊源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乐艺人(pelimanni)文化,所以通过考斯蒂宁民间弦乐可以一窥18世纪芬兰特有的音乐文化。”芬兰民乐研究所所长马蒂·哈卡麦基(Matti Hakamäki)表示。芬兰民乐研究所就设在考斯蒂宁。

当地民间弦乐成功地将历史传统与现代风格结合,并且在许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得以保存至今。自1968年至今,考斯蒂宁民乐节每年夏季举办,弘扬地方音乐文化和其他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哈卡麦基介绍说,这个音乐节从举办第一届开始就大获成功,每年聚集此地的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多达约5000名。

“音乐节诞生之前,当地就有民乐艺人在婚礼上为宾客表演的悠久传统,这种喜庆活动往往要持续数日。”哈卡麦基说,“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这一传统渐渐凋零。为了保存文化遗产,当地人想出了围绕地方民乐办音乐节的点子。今天,考斯蒂宁民间弦乐的生命力一如既往的旺盛。”

哈卡麦基表示,保存考斯蒂宁地方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在音乐节上表演。“这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据说在考斯蒂宁,人人家里有一把小提琴。”

文化遗产在舞台上绽放

毛诺·雅勒维拉朝在考斯蒂宁民乐节上表演的Näppärit儿童竖起大拇指,传承数百年的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被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照片提供:考斯蒂宁民乐节

列入《国家活态遗产名录》的还有:萨沃(Savo)地区的传统鱼馅饼“kalakukko”、芬兰罗姆人的歌唱传统、源自西海岸小镇科什奈斯(Korsnäs)的独特羊毛衫设计等。许多文化遗产的例子都与特定地方有关。

“过去考斯蒂宁算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民乐文化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慢慢沉淀,受外界影响很小。”备受尊敬的弦乐演奏家毛诺·雅勒维拉(Mauno Järvelä)介绍说。他也是一名教师,提出了基于传统音乐的芬兰音乐教育理念“Näppärit”。每年数百名儿童参加Näppärit培训班并在考斯蒂宁民乐节上演出,确保了民乐的未来后继有人。

雅勒维拉说:“考斯蒂宁民间弦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节奏,重音在节拍的后一半。它没有明确的规律,乐音飘飘,顺其自然。正如一位演奏者所言‘就好比激流中的旋涡,携你而去。’”

《国家活态遗产名录》中的许多项目何尝不是如此?

撰稿:Mari Storpellinen,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