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西贝柳斯知道,自己的音乐在世界各地深受音乐家和观众赞誉,然而在他的祖国芬兰,大多数人却只了解他的个人生活,他会怎么想呢?
让·西贝柳斯出生于1865年12月8日。150年过去了,他依然是雄踞芬兰乐坛的代表人物。“如果提到芬兰音乐的标志人物,那绝对是西贝柳斯。他在有生之年便成了知名度最高的芬兰人,而且极有可能在将来也保持这一称号。” 芬兰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汉努·林度(Hannu Lintu)如是说。
然而,西贝柳斯并不是芬兰音乐的同义词,芬兰国家图书馆的西贝柳斯研究学者蒂莫·维尔塔宁(Timo Virtanen)是这么认为的。在西贝柳斯之前、与他同时期、以及在他之后都诞生过不少作曲家。那个时代的许多作曲家经常从中欧和德国风格的音乐传统中借鉴曲风。
芬兰之声直到20世纪交替之际,才经由西贝柳斯传到世人耳中。他创造了一种风格,一种既民族又普适的风格。
“在西贝柳斯的音乐中可以体会到很鲜明的芬兰文化,但有时候他觉得这种芬兰文化意味被夸大了。他希望自己是一个国际化的作曲家。”维尔塔宁提醒我们。
“西贝柳斯的作品应该作为音乐本身来欣赏,而不是通过强烈的民族感来诠释。”汉努·林度表示赞同。
相比起他的音乐,芬兰人对他的生平了解得更多
尽管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作曲家,许多芬兰人却是从电影和传记中才了解到他的生平故事,而不是通过他的音乐。芬兰人最为熟悉的西贝柳斯作品,就是《芬兰颂》。一般的外行不甚了解西贝柳斯对于芬兰音乐的影响,然而专业人士却能非常清晰地听见它所引起的回声。
“虽说西贝柳斯没有自成一体的流派,但是许多芬兰作曲家所青睐的交响乐结构,却可以追溯到西贝柳斯。当然,另一种现象是,有一些作曲家一直试图采取与西贝柳斯截然不同的路径、迥然不同的方向。” 蒂莫·维尔塔宁说。
西贝柳斯的音乐被公认为具有革新性,尤其是后期的那些作品。他谱写的《第七交响曲》和《塔皮奥拉》(Tapiola)等作品具有现代格调,也激发了不少当代音乐家。
“可恨的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在许多方面都比他所处的时代先行了一大步,蒂莫·维尔塔宁和哈努·林度都这么认为。最能体现他非凡勇气的例子,就是著名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号。这首乐曲于1905年首演,但直到几十年之后才达到辉煌的顶峰。
“对于独奏家、指挥以及听众来说,这是一首难度大、原创性强,并且要求相当高的曲子。 西贝柳斯本人也把它称作是可恨的、也就是迷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他曾声称自己是来自森林的生物,这也正是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于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看法:黑暗、忧郁、诡异。”维尔塔宁总结道。
如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业已成为继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后,世界上被录制次数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究竟是什么使得它如此受欢迎呢?
蒂莫·维尔塔宁认为,这首乐曲在华丽精湛的协奏和强有力的音乐构曲之间达到了非凡的平衡,既令人兴奋又十分原创,既平易近人又充满了魅力。“这不是一首容易聆听和欣赏的曲子,但它为你带来了如烟花绽放般的美丽片段,以及宏伟的结尾,给听众们留下非常振奋的感觉。”维尔塔宁描述道。
首席指挥林度已在世界各地指挥了无数次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在最完美的表演中,独奏家已深切感知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曲子某个时刻的某个音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独奏家需要具备大师水准。乐曲本身可以用很多种方式去诠释。光凭演奏技巧的完美是不够的,需要全身心浸润到乐曲当中。”林度透露道。
Lena Nelskylä撰写,2015年12月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 – 国际知名的、作品录制次数最多的芬兰作曲家 – 主要作品: 《交响曲1-7》(1899–1924) – 自2011年起,芬兰将西贝柳斯的生日——12月8日作为升旗日,来纪念这位著名的芬兰作曲家。 |
哈努·林度(Hannu Lintu)1967年出生 – 芬兰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 因其为当代音乐和著名乐曲作出的贡献而知名 – 在世界各地不计其数的交响乐团担任过指挥 |
蒂莫·维尔塔宁(Timo Virtanen)1965年出生 – 艺术大学西贝柳斯音乐学院音乐博士,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