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幸福的关键或许在于互助精神

在一家献血中心,我们发现了芬兰人互帮互助的社区精神(talkoohenki)的典范。正如我们的视频所指出的,这或许正是芬兰人幸福感的一个来源。

芬兰连续多年在《世界幸福报告》中被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

虽然人们常将芬兰的成功归功于安全、信任,以及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但有一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可能是“talkoohenki”——这个芬兰词既体现了团队精神,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在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

2025年,《世界幸福报告》揭示了一个比GDP或预期寿命更个人化的发现:当人们相信他人关心自己,并亲自践行善举时,幸福感往往更强。但如何衡量这种非正式的慷慨——那种不留纸质痕迹的善意呢?

社区归属感

了解一下,为何对一位芬兰人而言,献血助人是社区精神的重要体现。视频:Erika Benke/ThisisFINLAND.fi

根据芬兰统计局数据,芬兰人平均每年志愿服务约18小时,低于北欧邻国水平。但这个数字未能体现许多芬兰人本能理解的现象:互助往往以非正式的方式发生,不求回报也无需认可。

Talkoohenki——可大致译为“社区精神”——指的是在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相助。例如邻居们一起修缮屋顶,公寓楼的住户们一起整理公共庭院,或者朋友驱车数小时前来帮忙搬家。这是合作、信任与团结的体现。

“每个芬兰人都懂得talkoohenki的真谛,即便我们不常提及,”33岁的尤卡·西艾勒拉(Jukka Sierla)如是说。这位芬兰IT咨询公司的运营经理解释道:“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这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它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西艾勒拉从18岁起就开始献血。对他来说,这种简单的奉献行为是社区精神的一种最有意义的诠释。

在红十字会献血点,他斜倚在椅子上,从那里可以俯瞰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护士将针头扎入他手臂时,他注视着街上行人来往。“我看着他们,心想,或许有一天我会帮助到其中某个人,而自己永远不会知晓,”他说道:“这让我感到幸福。”

西艾勒拉说,献血给他的生活赋予了真正的意义:“这是最简单、最切实的行善方式之一。我这样做是为了拯救生命,这份信念支撑着我坚持下去。”

以百倍回馈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约十几个人朝不同方向穿过广场,背景中是几栋装饰精美的建筑。

尤卡·西艾勒拉献血后漫步穿过赫尔辛基公民广场。照片背景是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左)和议会大厦(右)。
截图:Erika Benke拍摄的视频

他的行为受到了祖父的启发——祖父的母亲曾需要定期输血,于是祖父便开始献血。“祖父说我们需要以百倍来回报社会,”他说:“听到这番话时,我就知道自己也想成为一名献血者。18岁生日后一周,我就预约了第一次献血。”

在芬兰,约3%的符合条件者参与献血——这个群体规模虽小却很稳定。多数人会持续献血直至70岁的年龄限制。

当全球各国面临血液短缺危机——如英国2022年的“安珀警报”或美国红十字会同年遭遇的危机——芬兰红十字会血液服务中心报告显示,芬兰的血液供应始终保持着相当稳定的水准。这背后没有宏大的姿态或口号,只有普通民众在尽其所能地献血。

撰文:Erika Benke,202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