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如何助我学习芬兰语——以及谨供参考的经验

这两年来,我干了件了不起的大事:学习芬兰语——而且,更重要的是,看我学习直播的观众越来越多。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总结。

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坐在电脑前,在YouTube上点“开始直播”(Go Live)按钮。此时的我,对芬兰语语法的理解摸不着头脑;对于那些双元音多得离谱的单词,我的发音更是不得要领。

起初我不过是有心无意地试试而已,可是很快就一发不可收:点赞加关注的人多了,我也养成了习惯,并且这成了一场长期进行的实验,用来探究语言是以何种奇特的方式进入大脑的。

事实证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直播成了一种出人意料却行之有效的方式。直播促使你坚持不懈,获得实时反馈,并且确保任何错误——无论多么荒谬——都会立即被人看到、剖析,而且,还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网络热梗。

但除了这些蔚为奇观的东西之外,直播学芬兰语的经历还让我积累了不少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经验。以下是三条最为重要的经验总结。

1、别怕开口

语言学习最大的悲剧在于:我们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学到的单词,却不敢用。我们就像守护宝藏的巨龙一样囤着这些单词,生怕“露富见光”。区别是,巨龙囤宝是出于贪婪,我们这么做却是因为难为情,太害怕说出这些单词来,搞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其实这里有个秘诀:要学会“说”一门语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呵呵——去“说”这种语言。

在我直播的过程中,我会设置一个15分钟的计时器,然后郑重发誓,在允许自己用翻译工具查看是否正确之前,要用芬兰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时候我真能说得八九不离十。有的时候,我也会无意间向语法本身开战。有一次,我自信满满地把代表自己祖国“美国”的芬兰语单词“Yhdysvallat”翻译成了英语“瑞士”。

为自己辩解一下:我过去常常看到的表示“美国”的芬兰语单词只有“Amerikka”或者“USA”(说芬兰语的人经常使用这个英语缩写)。当时在情急之下,我的大脑慌了神,觉得“Yhdysvallat”和“Itävalta”(实际上是“奥地利”的芬兰语表达,所以我其实是错上加错)有点像。聊天区的观众们对我这个口误乐不可支,而且一直拿这件事来打趣我——这个怪不得他们。

因为关键问题是:没人指望你能把芬兰语说得完美无缺(最不在乎的就是所有芬兰人)。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不再为犯错误感到难堪了,反而开始觉得蛮好玩的。错误不是失败,而是你正在努力尝试的证明。而且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这些错误甚至还可能成为绝佳的笑料。

在没有直播观众监督你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用芬兰语讲述一下一天的经历,录制语音笔记,或者跟你的宠物聊天。它们不会纠正你,但它们(也许)也不会对你评头论足。

2、学语言,有人陪最好

在一幅色彩丰富的插图中,画面一侧是一个人的脸,他正在和另一侧的一群眼睛交流,这些眼睛代表着直播观众。

观众在看着你: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相互交流。
插图:Jarkko Ojanen

语言不是有待求解的方程式,而是活生生会呼吸的东西。从你让其他人参与进来的那一刻起,这一学习过程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也绝对有助于增强记忆。

我在YouTube上直播自学芬兰语,其中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与观众互动。他们纠正我的错误,用新单词来考我,偶尔还会对我在语言学习中遭遇的小挫折感到无比开心。但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而且在我的直播中,这是双向的。正如他们好比耐心的筏工,引导我穿越芬兰语这片激流汹涌的水域(而我原本还以为学习芬兰语会像是懒人漂流河上的旅程),我也会用自己所知的文化趣闻来回报他们。

我最引以为傲的贡献之一,就是让(或者至少是试图让)我的芬兰观众相信,芬兰黑麦面包最好的品牌无疑是“Reissumies”,而且把它烤一下、再抹上花生酱和蓝莓酱来吃,味道最佳。

聊天区里有些人对那些非芬兰传统式的面包吃法持怀疑态度。还有些人大惊失色。但就像所有精彩的辩论一样,对话本身就占了一半的乐趣。学习一门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规则,它还关乎我们建立的联系、我们交换的思想,以及因发现彼此的“奇风异俗”而发出的欢笑声。

就算没办法进行直播,也有很多其他方式能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具社交性。你可以加入在线论坛,参加语言聚会,或者在芬兰人的社交媒体帖子下留言评论。陌生人的友善(以及他们偶尔的取乐)是一种被低估的学习工具。

3、关键不在于动机——而是习惯成自然

动机是件靠不住的事情。在你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时候,冲劲突然迸发出来,然而一旦事有不顺,它便烟消云散。另一方面,习惯一旦养成,却不管你有没有热情,都会稳步前行。

我每周二的直播变成了大事,并非因为我一直都有兴致去做,而只是因为这已经成了我周二固定要做的事情。很多个周二晚上,在直播前我都是磨磨蹭蹭的,但是一旦开播了,我就开始乐在其中。聊天区热闹起来,评论不断涌现,突然之间我就觉得自己一开始的抗拒实在很傻。

如果你觉得很难坚持下去,那就把你的学习时间和一些固定不变的事情联系起来:早上喝咖啡的时候读一读《Selkouutiset》(简化芬兰语版的新闻),通勤路上听一听芬兰语播客,或者在睡前写一篇日记。语言是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学会的,而不是在一时的豪情壮志中一举成功的。

最后的补充

在一幅色彩丰富的插画中,一个人在一台电脑前说着话并做着手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个视频播放图标以及一个芬兰语单词。

错误不是失败,而是你正在努力尝试的证明。
插图:Jarkko Ojanen

尽管会犯错,会感到尴尬,还时不时会遭遇语言上的灾难,但通过直播,我逐渐意识到,单靠逻辑的力量,我是无法完全掌握芬兰语的。过去,我常常把学习芬兰语当成解数独谜题,分析词尾变化就像在计算数字,非得让它们完全符合规则才行。但语言不是待解的方格谜题,它是需要去体会、去说的东西,有时甚至完全没有道理可讲。

你看,芬兰语与其说是学会的,不如说是召唤来的。在这门语言里,音节如同月光下的涟漪般扑朔迷离,词尾的变化也遵循着某种曲折的逻辑,有时甚至连母语是芬兰语的人都得停下来想一想。

除了芬兰语,还有哪种语言能让那睿智的老吟游诗人维纳莫宁(Väinämöinen)像在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里那样,用歌声把对手送进沼泽,驱散邪恶的魔法瘟疫,从巨人的腹中引出被遗忘的智慧呢?这是一种充满诗意与力量的语言,而我就正在学,当收银员问我“Haluatko muuta?”(你还想要点别的吗?)的时候,我面不改色,强装镇静。

所以,我们学习,我们倾听,我们开口说话,笨嘴笨舌也没有关系。我们相信,流利的语言能力不是在灵光乍现的辉煌时刻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那些日复一日、细微零碎的尝试、失败和再尝试的过程中建成的。我们接受这门语言的韵律、其中的荒诞之处,以及它那纯粹的魔力——直到有一天,我们出口成章。

Onnea matkaan!(祝你一路顺风!)

撰稿:Tyler Walton,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