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艺术鉴赏家”项目与各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合作,每年为每所学校每个参与项目的班级赞助并组织两次活动——其中一次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另一次则要去到比较远的地方。
这个项目,芬兰语叫做“Taidetestaajat”,瑞典语(也是芬兰的官方语言之一)叫做“Konsttestarna”,将持续三个学年,到2020年春季结束。按每个年级将近6万名学生计算,整个项目期间将会有近18万名年龄在13至15岁之间的学生参加。“小小艺术鉴赏家”项目因此号称组织起了一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评论团队。
应对后勤工作的挑战,是芬兰儿童文化中心协会全国协调者网络的职责。在赫尔辛基工作的希莉·奥伊诺宁(Siiri Oinonen)是协会的协调人之一。
“‘小小艺术鉴赏家’项目是在2017年芬兰举国同庆独立一百周年的过程中诞生的。”奥伊诺宁介绍说。芬兰于1917年赢得了国家独立。“上世纪三十年代芬兰文化基金会刚成立的时候,曾发动年轻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筹集捐款。他们这样筹集来的资金构成了基金会的核心资本,而这个项目正是回馈青少年的一种方式。”
开拓眼界
2017年秋,赫尔辛基梅湾(Meilahti)高中的全体八年级学生观看了红鼻子剧团(Red Nose Company)的戏剧演出《红线》(Punainen viiva)。在春季,这些学生还曾旅行100公里,前往首都东北方向的拉赫蒂(Lahti)观看另一场戏剧演出。
艺术教师玛丽塔·布雷斯(Marita Brace)十分赞赏这个项目覆盖的范围:“我常带学生去画廊,他们选择了艺术学习,而且兴趣很浓。另一方面,‘小小艺术鉴赏家’让那些过去很少或者完全没有接触过艺术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艺术。这个项目还相当平等,来自文化活动相对不那么频繁的地区的学生可以去别处旅行以增加艺术体验,有时候还能去相当远的地方。”
“小小艺术鉴赏家”项目的资金来自于芬兰文化基金会和芬兰的瑞典文化基金会。前者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假如收费不是那么贵的话,97%的学校愿意更经常地组织学生前往艺术机构。
八年级学生叶娜(Jenna)、比赫拉(Pihla)和阿达(Aada)参加“小小艺术鉴赏家”项目后都觉得很开心。“有时候能在校外获得学习经验,这样很有意思。”比赫拉说。尽管三个人都经常去剧院,但去观看并非自己选择的剧目,有时候也是一种不错的新体验。
填补空白
“演出很……特别。”叶娜微笑着说。“有点难懂,不过正因为难懂,所以蛮有趣的。它促使我思考。”
阿达表示同意。“演员从头至尾戴着小丑的面具,很有意思,因为这让我更多地运用想象力来填补空白。”
在每一次活动之前,学生会先领到材料,自行预习即将要体验的内容。事后教师可自由决定怎样继续听取学生的反应。不过,重点在于关注学生们的在线反馈。
每参加过一次活动或展览后,青少年学生要到“小小艺术鉴赏家”网站上填一个简短的调查问卷,而且得到的是一片赞扬声。“他们好像很理解这个年龄群体喜欢些什么。”布雷斯老师说。
学生们表示同意。“调查问卷上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活动之后我们的心情怎样、以后是否还想再来等。”比赫拉说道。在线提供反馈不需要他们进行许多额外的写作,这也让他们感到满意。
启发式的问题、感受与思考
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动画图表的形式发布在“小小艺术鉴赏家”的公开网站上。在“该艺术作品触发了怎样的感受?”问题下是一颗由许多彩条构成的心,这些彩条分别对应“快乐”、“无所谓”、“平静”等选择,上面各自显示着百分比。
学生也可以自己发表评论留言。从“真的好喜欢”,到“我都快睡着了”,各种各样的评论留言读来非常有趣。
奥伊诺宁希望参与项目的艺术场馆在计划今后的活动时能参考这些反馈意见。“艺术的宗旨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帮助我们感受和思考新事物。”她说,“这些活动原本都是为成人观众准备的。当然我们会确保内容适合八年级学生,不过我们没有做任何的‘简化’处理。我们希望稍稍给学生一点挑战性,但同时要让他们能更容易自己探索出艺术的门道来。”
阿达、叶娜和比赫拉三人一致推荐“小小艺术鉴赏家”项目。“我真的很喜欢艺术,希望其他人也能有机会发现艺术之美。”叶娜表示。
撰稿:Joanna Nylund,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