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佩卡·哈洛宁(Pekka Halonen)、阿克塞里·加伦卡雷拉(Akseli Gallen-Kallela)和作曲家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都诞生于1865年,这三位艺术家均为芬兰民族认同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哈洛宁和加伦卡雷拉最近突然“现身”脸书Facebook,开始频频发帖,现代网友们于是开始与这两位画家互动,上演穿越戏码。
对芬兰而言,2015年标志着两位著名画家(哈洛宁和加伦卡雷拉)以及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纪念。这三位艺术家的故居都位于赫尔辛基近郊,在芬兰民族认同形成的那段关键岁月里,他们活跃在同一个社交圈中,为芬兰最终于1917年获得独立奠定了基调。
芬兰文化巨匠三人行留下的精神遗产,在今天的芬兰仍然余音绕梁。三位好友相互激发创作灵感,将芬兰迅速拓展中的艺术疆界推向了更深远的前沿地带。
与他们这一代文化才俊中的许多人一样,西贝柳斯和哈洛宁也都居住在赫尔辛基以北30公里处的图苏拉湖畔。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从周遭多姿多彩的环境中汲取灵感。日后哈洛宁便以描绘冬日美景出名,而西贝柳斯则将壮观的景物转变为震撼的音场效果。他创作的音乐又成为加伦卡雷拉画作的灵感源泉。
历史再现
芬兰艺术三巨匠共同的创作灵感又在其更大的社交圈子中产生了影响。他们从中寻觅共通的主题和话题,他们的创作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芬兰二十世纪初走向独立的先声。
“超越艺术之外,他们也都是有着巨大文化影响力的人物。”坐落于赫尔辛基郊外的加伦卡雷拉博物馆的萨图·朗达拉(Satu Rantala)表示。“他们处于芬兰社会的中心。”
当年他们所编织的社交网络,现又引发了纪念这两位视觉艺术家的一种创新方式。利用当代人对社交媒体的乐此不疲,加伦卡雷拉和哈洛宁在Facebook上复活了。
访问他们两人主页的网友将“穿越”回到1915年。日历在一页一页倒翻,关于艺术家生涯中的历史事件的帖子被标记其上,以彰显两人丰富的人生历程。
“我们使用了许多档案材料,如他们的收据、菜单等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负责这个项目的朗达拉说道。“我们拥有信件和照片,我们也了解他们在那些年里曾经举办过哪些画展。我们还非常希望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艺术”的回帖
随着2015年一天天过去,点赞的网友不断增加,这个项目得到了来自网友的有趣回应: 在与两位艺术家互动的过程中,许多网友把他们当作仍然健在的人。
“人人都喜欢跟这两位艺术家扯上关系。” 朗达拉说道。“他们会提供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一则轶事,或者说自己认识【艺术家的】家里的某个亲戚。”
有人直接向哈洛宁致以问候,发帖的这位原来就是哈洛宁的曾外孙。另一位网友提到她有幸在六十年代遇到过哈洛宁的女儿。其他很多帖子都是针对网页上的具体内容的。
一位女士说她“预祝”加伦卡雷拉“即将”在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举办的画展成功。听说他的故居遭遇水患,还有不少网友表示关切。有趣的是,加伦卡雷拉的主页还拿出了档案证据,证明了说他对同时代的女画家不怎么感兴趣的说法是谣言。
这一项目还追踪两位画家海外之旅的踪迹,让大家对于除芬兰之外其他许多国家的历史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考虑到两位艺术家的全球影响力,他们两人Facebook主页的访问者将不仅限于芬兰国内网友。为了满足国外受众的需要,两位画家“发”的许多帖子还被翻译成了英语,有些就直接跟在同一个帖子中芬兰语版的后面。
Facebook网页打破了关于两位画家的许多神话,将他们的精神遗产重现在当代受众面前。
“人们忽然觉得与加伦卡雷拉很亲近。”加伦卡雷拉博物馆馆长杜雅·瓦洛斯(Tuija Wahlroos)表示。“看来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大家只不过是在等待一种合适的方式出现,从而与他接近。”
3 x 150个纪念理由 或许,要想真正了解这三位芬兰先驱、纪念他们为芬兰作出的贡献,最好还是去拜访他们的故居。这些故居现已成为博物馆,就座落在赫尔辛基郊外。全年之中将举办一系列展出和活动(以下网站的内容为英语): |
James O’Sullivan撰写,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