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昔日与今朝:冷战峰会50年后的赫尔辛基

值此芬兰举办历史性欧安组织峰会暨《赫尔辛基协议》签署5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我们重返发生有关历史事件的城市街头。两幅一组的照片分别展现了1975年和2025年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地点,让人一窥50年间的巨大变迁。

1975年8月,赫尔辛基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来自35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芬兰首都,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这一冷战时期的里程碑式协议为东西方对话奠定了基础。这是芬兰外交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也标志着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诞生。

50年后,芬兰再次迎来欧安组织各成员国的代表,共同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尽管政治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1975年围绕合作与人权达成的价值观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2025年的纪念活动将回顾这些理想,及其在欧洲安全与外交中持续发挥的作用。

为纪念这一时刻,我们踏上了一段视觉时光之旅。这十组照片将1975年的档案影像与今年在同一地点拍摄的新照片配对。有些场景几乎难以辨认,另一些则似乎未受时间影响。它们共同讲述了赫尔辛基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变迁故事。

波勒塔宁街(Porthaninkatu)和第二街(Toinen linja),卡里奥

1975年,卡利奥(Kallio)地区这个繁忙街角的施工预示了城市地下建设的未来。这些地下结构,如同该网络中的许多设施一样,被设计成兼具地铁交通与民防双重功能,必要时可作为防空洞使用。地面上的卡利奥在过去五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工人社区转变为更昂贵且时尚的街区。

焦油岛(Tervasaari)海岸

1975年,一对夫妇坐在海边,身后是煤堆和哈纳萨里(Hanasaari)发电厂。如今,这片景色更加清洁和绿色:赫尔辛基能源公司(Helen)于2023年停止在哈纳萨里使用煤炭,标志着向碳中和城市迈出的重要一步。

哈卡涅米集市广场

1975年,哈卡涅米集市广场(Hakaniementori)的这片区域还是一片繁忙的施工现场,它是赫尔辛基地铁工程最早施工点的一部分。地铁于1982年开通,最初设有17个车站,后来扩展至30个,线路西起基文拉赫蒂(Kivenlahti),东至梅伦麦基(Mellunmäki)和沃萨里(Vuosaari)。

格羽丹布诺杨街(Köydenpunojankatu)和卡莱瓦街(Kalevankatu),康比

在这张1975年的照片中,位于卡莱瓦街的瓦利奥大楼曾是诺贝尔得主、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Artturi Ilmari Virtanen)研究开创性食品保鲜法的地点。如今该建筑已改造成酒店,周边区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康比(Kamppi)的港口轨道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办公楼和文化空间的混合体。

玛丽亚街,格鲁努哈卡

这条安静的玛丽亚街(Mariankatu)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面貌,鳞次栉比的历史建筑和宁静的住宅区氛围依然如故。尽管鹅卵石路面已被平坦的人行道取代,但格鲁努哈卡地区的整体氛围沉稳依旧,与其说是精致,不如说是充满生活气息,与仅几条街之隔的市中心快节奏生活略显格格不入。这里是赫尔辛基变化缓慢、甚至从未发生过改变的区域。

北岸,面向卡塔亚诺卡

1975年,停泊的车辆沿着海岸排列,北岸(Pohjoisranta)曾是通往市中心的主要交通干道。如今,原先停放车辆的位置已改造成自行车道,这是赫尔辛基向更适合骑行和步行的城市转型的一部分。对岸,乌斯本斯基大教堂(Uspenski Cathedral)和卡塔亚诺卡(Katajanokka)的红砖仓库仍旧是天际线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火车站广场附近的凯莎涅米街

1975年,凯莎涅米街(Kaisaniemenkatu)上挤满了公交车,这条道路车水马龙,是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外的重要交通枢纽。最左侧的建筑建于1967年,因其立面周围的圆柱形混凝土悬挑结构而被昵称为“香肠屋”(Makkaratalo)。在2005年的大规模翻修期间,原本有机会移除这根“香肠”,但因其建筑和历史价值最终被列为保护对象。该建筑最初设计时配备了汽车坡道和屋顶停车场,反映了赫尔辛基当时规划以汽车为中心的未来。如今,坡道已不复存在,该区域转型为更宽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空间

从希尔塔沃伦海岸(Siltavuorenranta)望向梅里哈卡

在这幅20世纪70年代的摄影中,梅里哈卡(Merihaka)引人注目的混凝土塔楼拔地而起,这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住房项目的一部分,与赫尔辛基大多数更传统的街区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一座新桥取代了旧桥,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在沿海岸线建设,以便更好地连接梅里哈卡与城市的其他区域。这里的步道也是近期新设的,属于沿着城市内海岸线的15公里环线步道的一部分。

曼纳海姆大街,康比

1975年,位于曼纳海姆大街(Mannerheimintie)与林荫大道(Bulevardi)交汇处的这块地皮在原有建筑被拆除后处于空置状态。与战后几十年间赫尔辛基市中心许多区域一样,该地区正处于转型期,其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如今,这里矗立着一栋现代办公楼,并位于市中心与康比之间的枢纽位置。

从蝶略湾眺望芬兰大厦

从蝶略湾(Töölönlahti)望向芬兰大厦(Finlandia Hall),我们仿佛置身于欧安组织历史的核心。这座由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曾是1975年历史性欧安组织峰会的举办地,至今仍在举办各种重要活动。

值此芬兰纪念欧安组织成立50周年之际,赫尔辛基既是实体背景,也是象征性背景:一个曾经见证外交协议签署的历史之地,以及一个日常生活仍在不断演变的地方。

撰文:Tyler Walton,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