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承载着赫尔辛基乃至芬兰其它地区的未来

从马达的嗡嗡声到轨道的咔哒声,人们将赫尔辛基的有轨电车与现代日常生活和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这种交通方式将在芬兰首都和其它城市的未来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

电车门缓缓打开,我踏上2路电车,将潮湿的秋日空气抛在身后。车厢内,轻声的交谈声与鞋子踩在湿漉漉的橡胶上发出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一群青少年挤进我旁边的空间,有说有笑,电车缓缓启动。

马达平稳地嗡嗡作响。车轮在交叉路口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对面座椅上印着电车网络地图,红色线条在灰色织物上延伸。头顶上的屏幕闪烁着天气预报和当季时尚的广告。

这些景象和声音虽然平凡,却对我以及这座城市的许多人有着怀旧的吸引力。

踏入历史

一辆马拉电车停在路边的木栅栏旁,背景中可见建筑物。

赫尔辛基首批有轨电车于1891年投入运营,当时由马匹拉着沿着两条短短的线路行驶。尽管运行速度缓慢且成本高昂,但这些木制车厢标志着这座城市轨道交通的开端。摄影:Karl Mitterhusen /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

当我前往蝶略区(Töölö),走进这座建于1900年的旧车库改建的电车博物馆时,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在这个特别的周六,博物馆因一年一度的“精彩电车!”(Tramtastic!)家庭活动而热闹非凡。

孩子们在舞台上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家长和孩子围坐在手工桌旁,孩子们用鲜艳的蜡笔设计自己的电车配色方案。小脚丫在历史悠久的车厢台阶上来回走动。

博物馆的藏品自然而然地激发着这种互动。参观者们爬进镶着黄铜配件的木车厢,坐在数十年来被乘客磨得光滑的座椅上,想象一个世纪前日常通勤的感受。最引人注目的展品当属1890年代的马拉电车。“电车曾由马匹牵引长达十年,”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教育专员苏薇-杜丽·瓦尔塔里(Suvi-Tuuli Waltari)解释道:“直到1900年,第一辆德国制造的机动电车才运抵此地。”

在轨道上蓬勃发展的城市

在一幅黑白老照片中,老式有轨电车拖着满载乘客的开放式拖车停靠在轨道上,身着制服的人员伫立一旁。

由瑞典ASEA公司制造的“小瑞典人”(pikkuruotsalainen电车及其开放式夏季拖车,成为城市有轨电车线上备受喜爱的组合。在炎热的日子里,通风的拖车尤其受欢迎,乘客们有时甚至会抓着踏板,或在电车尚未完全停稳时就跳下车去。
摄影:Kaj Arnold-Larsen /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

电气化的到来恰逢赫尔辛基发展之际。“19世纪初,这座城市规模尚小,人们几乎可以步行前往任何地方,”瓦尔塔里说:“但随着赫尔辛基的扩张,我们需要为市民提供交通工具。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有轨电车线路已覆盖全城,车厢总是挤得水泄不通。”

在一张黑白照片中,一群身着1950年代服饰的人们挤在一辆开放式电车上,电车行驶在铺着鹅卵石的城市街道上。

虽然开放式拖车最初只供夏季使用,但战时物资短缺迫使它们在冬季披着防水油布继续服务。它们的最后风采出现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当时人们最后一次蜂拥登车,之后这些拖车就从日常交通中消失了。
摄影: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繁忙的街道上,人群聚集在一排电车旁。

马拉有轨电车于1890年首次出现在图尔库,但该运营公司很快破产,并于1892年停止运营。1908年,随着电力网络的开通,有轨电车重新回归。到20世纪30年代,电车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繁忙的交通纽带,连接着港口、集市广场和不断扩展的郊区。
摄影:Birger Lundsten /图尔库城市博物馆

1970年代的城市中,一辆黄色电车停靠在轨道上,附近有人正上下车或步行经过。

图尔库的有轨电车运行了近64年,直到1972年才被拆除。日益增长的小汽车交通和向公交车系统的转变被视为更现代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导致该市有轨电车时代的终结。摄影:Carl Jacob Gardberg /图尔库城市博物馆

历经战火与严冬,有轨电车始终在运行。20世纪40年代,当公交车被征用支援军队时,有轨电车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们的命运却变得岌岌可危。许多欧洲城市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系统,赫尔辛基也险些步其后尘。

身着1940年代服饰的人们坐在一辆电车上,车窗很大,车厢里有一排排空座位,后面站着一名男子。

战争时期,有轨电车是重要的生命线。由于燃料短缺,其它交通方式受限,有轨电车维持着城市的运转,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延续感。
摄影: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

“我们差点就取消了整个有轨电车系统,就像芬兰西南部城市图尔库(Turku)那样,”瓦尔塔里说:“但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环境和民主的多元声音日益凸显。大型汽车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

仍是可行方案

日落时分,一辆有轨电车沿着一座桥梁行驶,一座高塔矗立在水面上,前景中的山丘上有两个身影。

皇冠桥(Crown Bridges)项目计划于2027年通车,它将在赫尔辛基东部滨水区打造新的有轨电车道、自行车道及人行通道,在不增加汽车流量的前提下拓展交通范围。
绘图:WSP Finland

如今,保留有轨电车的决定显得颇具远见。它们在赫尔辛基的交通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连接着公交车或地铁线路无法到达的街区,缓解了交通拥堵,并为汽车出行提供了可靠且低排放的替代方案。

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辅相成,构建出高效的出行体系,满足通勤族、家庭及游客的多元需求。截至撰稿时,该系统持续扩展,几条新线路已投入运营或在规划中:一条横跨城市北部的东西向轻轨线路于2023年开通,一座新建的桥梁将有轨电车线路从中心街区哈卡涅米(Hakaniemi)延伸至东部岛屿拉亚萨洛(Laajasalo)。

在城市街景中,一辆红色有轨电车行驶在一座横跨河流的桥梁上,周围有建筑物、行人和一个高耸的烟囱。

坦佩雷早在1907年就曾考虑建设有轨电车系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及资金短缺,计划被迫搁置。一个多世纪后,该市首批有轨电车终于在2021年投入运营,标志着公共交通的新纪元。
摄影:Wille Nyyssönen / Tampereen Raitiotie Oy

赫尔辛基虽拥有芬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网络,但有轨电车已不再是其专属。2021年,南部中心城市坦佩雷(Tampere)开通了现代化轻轨系统,红色车厢如今正沿着海门大街(Hämeenkatu)缓缓驶过。图尔库市于1972年退役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目前正开展可行性研究,认真考虑重新引入这种交通方式。

电车怀旧

两辆黄绿相间的电车在城市街道上交会而行,车窗内可见乘客身影。

Artic MLNRV-3电车于2013 年在赫尔辛基投入运营。该车型专为应对城市急转弯、陡坡和冰雪冬季而设计,采用全低车厢地板,配备转向架和再生制动系统。
摄影:Emilia Kangasluoma

对赫尔辛基居民而言,对有轨电车的喜爱不仅出于实用考虑,更承载着深厚的个人情感。那些熟悉的黄绿相间电车深受民众钟爱。上世纪70年代,当赫尔辛基市尝试推出橙灰配色方案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对。“人们真的非常愤怒,要求恢复黄绿配色,”瓦尔塔里笑着说道。

一辆橙灰相间的电车停靠在轨道上,背景是绿意盎然的植被与高耸的大树,晴朗明媚的天空映衬其间。

Valmet Nr I型电车于1973年投入运营,随后几乎相同的Nr II型电车于1983年投入使用。两者最初均漆成浅灰色配橙色条纹,而非传统的黄绿配色。由于公众反响不佳,赫尔辛基市交通局于1986年开始重新涂装。至1995年,所有电车均已重新漆成绿黄相间色。如今,部分Nr I和Nr II电车仍在赫尔辛基车队中服役。
摄影:Vapriikki Photo Archive

电车的声音也构成了这座城市特征的一部分:电动马达的嗡嗡声、车轮在路口的咔哒声、车门开合的哗啦声。“当我们翻新这个展览时,收集了人们关于公共交通的记忆,”瓦尔塔里说:“大多数人都记得有轨电车的声音,那便是家的声音。”

人人共享的交通

一名电车司机在敞开的驾驶室向外挥手致意,轨道上可见另一辆电车。

赫尔辛基的轻轨15号线是芬兰首条轻轨线路,于2023年开通。与常规有轨电车相比,该线路的电车车厢更长、停靠站点更少、速度更快,将赫尔辛基东部与西部的埃斯波(Espoo)直接相连,无需绕行市中心。
摄影:Merja Wesander /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

离开博物馆后,我重新踏上2路电车,坐了下来。车厢里汇聚着形形色色的人:低头刷手机的年轻男子,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还有一些用瑞典语(芬兰官方语言之一)讨论刷卡机的女士。此刻,我们共享着这段旅程。

这片共享空间的设计别具深意。低矮的车厢地板与宽敞的车门方便推婴儿车的父母或坐轮椅的乘客登车。

清晰的标识和多语种读卡器为新乘客提供了便利。现代车辆运行安静高效,而车队中沿着同样轨道运行的1970年代生产的老式电车也同样如此。

寻常与不寻常

一辆黄色的维修电车穿过城市中的十字路口,蓝天白云下,行人和宏伟的建筑清晰可见。

这辆电车因其黄色涂装和棱角分明的造型而被亲切地昵称为“香蕉”。它是赫尔辛基的工作电车,负责打磨轨道、扫除积雪,甚至涂抹甘油以防止架空电线结冰,从而确保电车线路畅通无阻。
摄影:Pekka Vyhtinen /赫尔辛基城市博物馆

当我乘坐的电车缓缓驶过熟悉的街道和地标时,马达持续的嗡嗡声以及车轮在轨道上不时发出的咔哒声,为我编织出一段宁静而令人冥想的韵律。

我意识到,这些旅程既平凡又非凡。电车不仅是穿梭城市的交通工具,更是串联历史、日常生活与城市未来的纽带。

撰文:Tyler Walton,2025